
从编剧到独立开发者:一场关于「用户体验」的叙事革命
2019年,赵纯想在自己编剧的电影短片中饰演了一个困境中的作家,对着穿越而来的女友发问:“五年后,我还在写小说吗?”五年后,这个曾经的韩寒签约作者、电影编剧,带着他的AI美食记录APP「胃之书」登上了苹果App Store美食佳饮类付费榜第三名,月营收稳定在1.2万美元,成为AI应用市场中少数盈利的独立开发者案例。这场跨界转型的核心,是他将文学叙事的细腻与产品开发的逻辑深度融合,创造出“有情感温度”的技术产品。
核心开发理念:在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寻找平衡点
1. 用户需求优先于技术炫技:不要为醋包饺子
“如果专门为了AI而做款应用,就是为醋包了盘饺子,重要的是用户的使用场景与需求,而非AI。”这是赵纯想反复强调的开发准则。他的「胃之书」虽然基于大语言模型,但刻意弱化AI标签,转而聚焦“饮食记录”这一老需求的体验革新:
- 简化流程:传统饮食APP需15步完成记录,「胃之书」通过AI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交互,仅需3步(拍照→确认→生成记录);
- 情感化交互:打开APP时,水墨风格的界面伴随芝麻研磨的震动动画,仿佛用户亲手碾磨食材,这种“仪式感”设计让用户日均停留时长达到9分钟,远超同类工具。
胃之书的水墨工笔画UI设计,通过黑白底色凸显食物色彩,图为应用中经典的“拉面师傅”插画,灵感源自其小说《兰州莎莎》中的饮食文化描写。
2. 极致UI即情感连接:让产品有“气味”
作为编剧出身的开发者,赵纯想将电影叙事逻辑注入UI设计。他认为:“假设用户一辈子只打开一次应用,你想让用户体验到什么? ”这种思考催生出「胃之书」的三大设计原则:
- 美丽优先:水墨风界面、工笔画元素(如冰糖炖雪梨、甲壳虫插画),让工具类APP拥有艺术品的质感;
- 最短路径交付:用户拍摄食物后,AI不仅生成热量分析,还附带食材历史渊源(如“宫保鸡丁的四川总督渊源”),满足好奇心;
- 女性用户视角:针对女性用户对“收藏”和“美感”的需求,开发“咖啡杯展柜”功能,AI自动抠图保存饮品包装,形成个性化数字藏品。
这种设计哲学让「胃之书」在小红书引发自发传播,用户发帖推荐即可获赠会员,6万用户中30%来自社媒裂变。
3. 垂直聚焦与“纯想三不做”:拒绝泛功能陷阱
面对AI浪潮,赵纯想提出**“三不做”原则**,为独立开发者规避同质化竞争提供了清晰路径:
- 不做高度依赖用户提示词水平的应用:他认为“AI陪伴是伪需求”,用户不会为复杂操作买单;
- 不做泛功能AI产品:「胃之书」专注饮食记录,「陌生人闹钟」聚焦早安语音互动,垂直场景让用户心智更清晰;
- 不将产品价值寄托于AI元素:“用户不会因为你是AI产品就分时间给你,最终还是要和抖音、小红书抢时间。”
这一策略让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用25天开发出第二款产品「陌生人闹钟」——通过AI审核用户上传的早安语音,实现“随机陌生人叫醒”功能,单周注册用户达5000人,且0投放成本。
4. AI工具化与低成本开发:一个人的“应用工厂”
“AI可以帮你从1到99,但从0到1的创意必须自己迈出。”赵纯想的开发效率印证了这一点:
- 技术栈简化:用Cursor(AI编程工具)辅助开发,单人完成iOS+后端,安卓端仅需1名合伙人;
- 人力成本压缩:「陌生人闹钟」的语音审核全由AI完成(声纹识别+语义判断),省去2-3名运营人员;
- 快速迭代验证:「胃之书」上线后每月更新12个版本,通过用户反馈优化“菜系收藏”“营养代谢路径”等功能。
他的工作室仅由2人组成,却实现了稳定盈利,印证了“微型公司”模式在AI时代的可行性。
5. 社区反哺与用户共创:从“开发者”到“导演”
赵纯想将自己定义为“APP发射平台”,而非传统创业者。他通过社交媒体(B站、小红书、X)与用户深度互动:
- 用户即团队:从「胃之书」6万用户中招募到3名央美毕业生、2名大厂美术,组成中药卡牌游戏“我不是药神”的设计团队;
- 数据冷启动:利用现有用户基础测试新功能,如「胃之书」计划推出的“饮食评分系统”,通过用户UGC内容冷启动,再用AI Agent审核评分真实性;
- 品牌人格化:亲自回复用户评论,赠送会员激励分享,形成“开发者-用户”共生社区。
实践成果:小而美的商业闭环
产品 | 核心功能 | 开发周期 | 用户规模 | 月营收 | 关键数据指标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胃之书 | AI饮食记录+文化探索 | 3个月 | 6万用户 | 1.2万美元 | 苹果美食类付费榜第三,日均打开3.3次 |
陌生人闹钟 | 随机陌生人语音叫醒 | 25天 | 5000用户 | 待披露 | AI审核准确率99%,正面反馈90% |
中药卡牌游戏 | 中医元素卡牌对战(开发中) | - | - | - | 利用AI生成NPC动态台词 |
给开发者的启示:在AI时代做“超级个体”
赵纯想的经历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了三大行动指南:
- 心理能量优先:“开发是孤独的旅程,内心坚定比技术能力更重要。”他曾经历10余款产品失败,靠哲学研究和用户反馈重建信心;
- 最小化验证:“不要追求完美的第一版,先上线再迭代。”「胃之书」初期仅支持基础记录,通过用户数据逐步扩展功能;
- 社媒放大效应:“小红书、B站是免费的流量池,比融资更可靠。”他通过“用户发帖赠会员”实现0成本获客,验证了内容传播的复利价值。
结语:技术是笔,人文是墨,用户是纸
从编剧到开发者,赵纯想的跨界不是偶然。他用文学的叙事感赋予产品情感,用技术的逻辑性实现体验,最终证明: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,不在于技术多先进,而在于能否用人文视角重新定义用户需求。 正如他在极客公园演讲中所说:“软件是可以热更新的小说,每一行代码都是写给用户的情书。”
赵纯想在演讲中分享“AI辅助编程时代的独立开发指南”,强调“个体创意+AI工具”将成为未来开发的主流模式。
对于每位开发者而言,赵纯想的启示或许可以凝练为一句话:“不要做技术的奴隶,要做用户体验的诗人。”

本文作者为祝忽然,转载请注明。